更新時間:2017-04-20 點擊次數:4573
什么是坩堝?坩堝就是每相電極下面的“堝”型高溫區(qū),也就是主要的發(fā)言區(qū)。
二氧化硅在較高溫度下,粘度比較大,每當搗爐時就會發(fā)現很粘稠的爐料,甚至呈玻璃絲狀。電極附近的爐料,因距離電極位置不同,高溫處即熔化,低溫處即粘結。所以,在電極周圍自然形成有粘結爐料組成的“堝”型高溫區(qū),即主要反應區(qū),習慣稱為坩堝。坩堝頂和壁是粘稠的熔融狀爐料,其組成為粘稠的爐料混合物;已進行部分反應而生成的化合物;硅鐵顆粒;液體合金;碳化硅和三氧化二鋁等。坩堝內部是氣體空間也就是電弧區(qū)。坩堝內的溫度約為1800~2000℃以上,能夠使化學反應比較充分地進行。冶煉75硅鐵,當大塌料時,可看到坩堝的部分形狀,在電爐修洗爐時,也可看到坩堝的部分輪廓。
坩堝頂和壁的爐料,在高溫下不斷地反應,生成硅鐵落入熔池內,又不斷地加入新爐料。所以,坩堝是主要反應區(qū)。坩堝的大小對冶煉有很大的影響。
電極插入爐料較深時,熱量損失較少,爐內溫度高,坩堝則較大,反應速度較快,產量高,單位電耗低。反之,電極插入爐料淺時,熱量損失增加,爐內溫度較低,坩堝則較小,反應速度減慢,產量低,單位電耗勢必增高。
坩堝的大小也可以從料面的透氣性來判斷,當料面透氣性比較均勻時,說明坩堝較大。當料面透氣性不好時,爐中的料下沉速度較慢時,則說明坩堝較小。
控制合適的配料比,操作中不偏加料;維護好爐況,使料面保證較低的高度,并保持爐料有良好的透氣性等,這樣就有較大的坩堝。
供電制度對坩堝的大小也有影響,使用的功率高,則坩堝較大;反之則坩堝較小。
每相電極的坩堝擴大到一定程度時,坩堝間必然互相溝通,出爐時鐵水就比較容易全部流出。如因爐溫低或爐底上漲等原因,造成坩堝小,甚至使三個坩堝不能連通,這樣不但鐵水不能全部排出,并對下一爐冶煉造成不利的影響。
冶煉45硅鐵,爐料中鋼屑較多,電極插入爐料較淺,則坩堝不像冶煉75硅鐵的坩堝那樣大,約小三分之一。因此,冶煉45硅鐵產生大塌料現象較少。
- 上一條:反應中碳化硅的產生和破壞的原因是什么?
- 下一條:什么樣的硅石適于冶煉硅鐵?